公司新闻

省煤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

省煤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

省煤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

一、核心结构:高效换热的精密设计

省煤器通常由换热管束、壳体、集箱、导流装置及辅助部件构成,其设计围绕最大化热交换效率展开:

换热管束

材质与规格:多采用无缝碳钢管(如SA-210C、20G等),管径一般为25-51mm,管壁厚度3-6mm,以适应不同压力与温度工况。

排列方式:

错列布置:管束呈交错排列,横向节距为管径的2-3倍,纵向节距为1.5-2倍。此设计可增强烟气扰动,破坏管壁边界层,提升对流换热效率(较顺列布置换热效率提高15%-20%)。

扩展表面技术:部分省煤器采用H型翅片管、螺旋翅片管或膜式省煤器,通过增加散热面积(翅片管换热面积可达光管的3-5倍),进一步提升换热量,尤其适用于低流速烟气场景。

壳体与导流结构

壳体:由钢板焊接而成,内部设有导流板与折流板。导流板引导高温烟气均匀流经管束,避免局部短路;折流板改变烟气流向,延长停留时间(通常烟气在壳体内停留时间增加30%-50%),同时支撑管束防止变形。

防磨设计:在管束弯头、迎风面等易磨损部位加装防磨瓦、半圆形防磨罩或角钢形护板,延长设备寿命。

集箱与水循环系统

集箱:直径150-300mm,内部设置导流板,确保水流均匀分配至各管束,避免因流量不均导致局部过热(如某300MW机组省煤器因流量偏差导致管壁温差达50℃,引发泄漏事故)。

水循环回路:由进水管、出水管、集箱组成闭合回路。低温给水从进水管进入下集箱,经分配后流入管束,吸收热量后从上集箱汇集,通过出水管输送至锅炉或其他用热设备。

辅助部件

清灰装置:配备蒸汽吹灰器或声波清灰器,定期清除管束表面积灰(积灰1mm可使换热效率下降8%-10%)。

排污阀:底部设排污阀,排出水循环回路中沉积的杂质,防止管路堵塞。

再循环管路:在汽包与省煤器间设置再循环管,锅炉启动时通过自然循环保护省煤器免受超温损坏。

二、工作原理:逆向流动实现能量高效转移

省煤器通过“烟气-水逆向流动”设计,最大化温差驱动热量传递,其核心过程可分为三步:

烟气与水的逆向接触

烟气路径:高温烟气(通常300-400℃)从壳体一端进入,横向冲刷管束外壁,释放热量后温度降至80-120℃,从另一端排出。

水路径:低温给水(40-60℃)从管束下端进入,吸收热量后温度升至95-105℃,从上端流出,进入锅炉汽包或下一级加热器。

温差优势:逆向流动使烟气与水在整个换热过程中保持较大温差(平均温差50-80℃),较顺向流动换热效率提升20%-30%。

热量传递的双重机制

对流换热:高速烟气(流速10-15m/s)与管束外壁产生强制对流,热量通过空气边界层传递至管壁,占总换热量的70%-80%。

辐射换热:当烟气温度超过200℃时,部分热量以热辐射形式传递至管壁,占比约15%-20%。

导热传递:管壁(碳钢导热系数45W/(m·K))将热量快速传导至管内水,水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,完成“烟降温、水升温”的核心转换。

能量回收的量化效果

排烟温度降低:以300MW火电机组为例,省煤器可将排烟温度从180℃降至110℃,减少排烟热损失约2.5×10⁶kJ/h,相当于每小时节省标准煤85kg。

锅炉效率提升:排烟温度每降低10℃,锅炉效率提高约1%,省煤器可使锅炉热效率提升5%-15%。

燃料消耗减少:在化工、钢铁行业,升温后的水(60-100℃)可用于生产工艺加热或供暖,实现余热梯级利用,进一步降低能耗。
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:工业节能的关键组件

省煤器广泛应用于电力、化工、冶金等领域,其设计需根据工况调整:

电站锅炉:采用大容量、高参数省煤器,如1000MW机组省煤器换热面积可达1.5万平方米,通过优化管束排列与清灰系统,实现长期稳定运行。

工业锅炉:针对中小型锅炉,采用模块化省煤器,便于安装与维护,如某化工厂20t/h锅炉加装省煤器后,年节煤量达1200吨。

余热利用系统:与脱硫脱硝设备协同设计,如低压省煤器安装在空气预热器与脱硫塔之间,将烟气温度从150℃降至102℃,回收热量用于加热汽轮机低压加热器给水,提升机组热效率0.4%-0.6%。

四、技术发展趋势:高效与耐用的平衡

未来省煤器将向以下方向演进:

材质升级:采用ND钢(耐硫酸露点腐蚀钢)或316L不锈钢,延长设备寿命(耐腐蚀性能提升3-5倍)。

智能控制:通过流量调节阀与温度传感器联动,实现“按需换热”,避免低温结露腐蚀。

结构优化:开发螺旋扭曲管、波纹管等高效换热元件,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,降低流动阻力。

1698129733426063.jpg


返回列表